2010-2011山西文化考察之旅


撥款金額:
$58,000.00

負責老師:
劉寧寧主任

前言:

本校十分認同教育藍圖所定的目標「樂、善、勇、敢」,「建立自信,善於溝通」是本校一貫的教學目標,希望透過一連串的交流活動,培訓學生的社交技巧,改善他們的表達能力,與朋軰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以提升個人的自尊感和自信心。
而五、六年級學生正值由小學過渡到中學階段,無論在身心及社交發展上,均需適當引導,才能發展潛能,日後貢獻社會。學生學習知識應不止於學校課程內,學生在學校所得的知識亦須通過實踐,才能對學生為人處世產生長期的正面影響。亦希望藉著舉辦與內地的交流活動,讓香港的新一代多認識,多關懷自己的國家,要他們建立濃厚的民族意識,要他們以身為中國人為榮。
惟要實行此計劃,需付出龐大資金;而本校屬青衣區屋邨學校,學生家庭的社經地位較低。根據社會福利署200912月的統計資料顯示,葵青區綜援個案數目為27833,佔香港百分比9.7,低收入家庭佔香港百分比12.5。而青衣長康邨為同區最多貧窮戶的屋邨之一,本校學生大部分來自長康邨,家長大部份為普羅大眾,部分家庭依靠綜援為生,要他們全數支付學生的團費,實屬困難。故此,本校極希望成功取得「保良局優質教育基金」的撥款資助,裨能使本校學生能踏出香港,認識祖國,擴闊視野。

目標:

中國山西省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全省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71處,佔全國總量的11.5%,位居全國第一。 山西省動植物資源豐富,最為豐富的是礦產資源,尤其是煤炭儲存量居全國之首,被譽為「煤炭之鄉」。
為了讓學生認識祖國文化、歷史及最新發展。考察目的包括:
i) 認識祖國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遺產。
ii) 透過參觀及訪問一所小學,讓學生了解中國的小學教育狀況。
iii) 認識煤炭的生產過程,從而培養學生懂得珍惜的正確價值觀。
iv) 讓學生參觀鋼鐵生產過程,擴濶眼界。
v) 讓學生從考察活動中培養協作、溝通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受惠對象及預期人數:
1.學校五至六年級學生約16人及4教師受惠。
2.考察回港後,20位師生向校內四至六年級約400人及師生作匯報。
3.校內每位師生將獲派刊物一份,讓800人認識學生的學習成果。
4.內地交流學校的學生及教師亦同時受惠。

推行過程、施行方法及時間表:

第一階段:
(1) 製作展板介紹山西,讓全校師生認識山西的概況。
(2) 在到內地考察前,教師會與參與計劃的16位學生討論山西的概況,讓學生有一概 括的認識。
(3) 五、六年級學生將於出發前搜集有關的資料,包括山西小學教育、煤炭知識、練 鋼知識、平遙古城、醋文化及晉祠。
(4) 學生需於考察前分組準備「專題報告」的重點內容及分工搜集資料以便滙報。
第二階段:
(1) 本校教師帶領16位五、六年級學生親身到山西作為期五天的實地考察(可參閱附件一)。行程會遊覽當地名勝古蹟,參觀煤炭博物館及鋼鐵廠,讓學生了解其生產過程。同時安排學生參觀及訪問當地一所小學,讓學生了解中國的小學教育狀況。藉此考察活動提高學生對祖國文化的認識,擴闊他們的視野。從中培養學生的協作、溝通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2) 每位參與交流活動的學生為自己設計學習日誌,把整個交流活動點滴、反思、生活 體驗、延伸活動……記錄下來。
第三階段:
(1) 學校舉辦一個學習成果分享會,邀請參與交流活動的學生、學生家長、領隊教師、校長等參與,席上,先播放校園電視台特備節目--「山西文化考察之旅」特輯,然後由學生作個人學習日誌分享、家長心聲分享
(2) 製作壁報板展示學習成果。
(3) 編制交流團特刊、校刊、網上刊登等,讓全校師生共同分享兩地學校交流點滴及感 受。

評估計劃成效:

1.學生對祖國有更深認識,了解內地學生學習狀況。
2.學生能主動與他人溝通,待人處事更成熟及有自信。
3.學生善於用不同模式學習和運用知識。
4.參與交流的五、六年級學生經過資料搜集和親身體驗,增加知識。
5.教師與學生建立更密切關係,並適當地引導學生成長。
6.校內師生更開放自己,主動與外間交流,提高學校教育質素。

評估方法:

1.利用問卷調查搜集家長及學生對本計劃的意見和評價。
2.利用問卷調查評估學生對山西文化的認識程度和學生對本計劃的熱衷程度。
3.教師檢視學生的學習日誌、「專題報告」,評估他們在資料搜集,語文書寫程度,普通話應對能力,社交技巧、總結等表現。
4. 教師分組檢討本計劃的工作情況和進展。